本文為科學論文寫作之讀書心得報告原文,適合具一定生物學基礎的人閱讀。 日後將會將改寫成科普形式。 雖然不是甚麼正式發表的文章,內容也沒甚麼原創性,但是內容引用請連結回原文獻,本文原創性說法、整合、結論、壁報請標註本部落格 原文壁報 人類採取雙足運動(Bipedal)在演化的假說及構造優勢 B042010043唐乃禹 一、摘要 在哺乳類動物中,能夠維持站立並以雙足行走的動物數量對少,大部分的靈長類都能站立行走,但是只有人類可以長時間站立行走,因此許多學者對於人類祖先是如何演化成雙足行走提出了基於各種觀點的演化假說,本文將回顧各種理論。 二、前言 在靈長類中,只有人類能夠長時間站立行走[1],人類祖先演化成高智能生物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使用工具,使用工具使得資源更加容易取得並且節省能量,使人類祖先可以將能源投資在其他地方。而可以使用工具和人類祖先可以在站立姿勢進行大多數的活動關係相當密切,以此觀點立足的演化假說便紛紛被提出[24]。稀樹草原理論是基於氣候變遷導致植被改變的觀點所提出的[3]。進食姿勢假說及供給養育模式是基於雙足運動空下雙手後的優勢所提出[4][6][7],威脅模式是基於雙足運動造成體態上的改變的優勢[8],體溫調節模型是基於站立後的生理優勢所提出[9],而在21世紀後學者所提出來的新假說會基於較多觀點來提出理論,如涉水模型是考量站立後的體態優勢以及根據現生靈長類行為、人類生理特徵所提出[10],耐力運動假說是基於認同體溫調節模型並且分析人類的身體運動優勢及行為後所提出[11]。 三、早期理論 (一) 稀樹草原理論Savanna-based theory 此理論是基於Elisabeth Vrba[2]所建構的氣候週期變動理論,該理論敘述地球會隨著生物、天文、洋流等因素,使生態不斷變動,Dart 基於此環境理論在1925年提出稀樹草原理論[3],認為靈長類本來...
本部落格為本人在讀書時,一些報告不甘於躺在電腦硬碟裡,因此用來發布這些心血集結之報告,也會有一些有趣的科普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