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普生實驗室
器材:
解剖剪、解剖刀、鑷子、手套、托盤、相機、腳架、雞腿
我們一共解剖了4次共6隻雞腿,每次約5~6小時,一人主刀,一人幫忙輔助,一人操控器材並
拍攝,每次輪流 :
第一次是練習,並試著依文獻位置解剖(雞腿散花)。
第二次是生雞腿全肌肉解剖,及生雞腿與熟雞腿的比對,比較兩種雞腿在解剖上的差別和形
態上的差異。
兩者的差別為 :
1.肌肉的牽動 :熟雞腿肌肉組織被破壞無法受力變形。
2.肌肉的辨識 :熟雞腿肌肉束收縮,以致肌肉變小,且無法辨識肌肉群。
3.脂肪組織(在雞腿肉外的肌肉膜) : 熟雞腿肌肉外的肌肉膜消失,較容易用刀子劃開。而生雞
腿肌肉則否。
第三、四次節剖是功能上面的驗證與測試,以做出動畫並模擬動作。
我們下刀的位置:
在解剖時,觀察肌肉間的肌外膜(epimysium)來區分各條肌肉
而後,我們將分離的肌肉比對解剖構造圖依 :
1.外型(細長、粗薄、分岔等)
2.肌肉排列的相對位置(左右、 內外等)
可區分出各條肌肉的專有名詞並驗證其功能
在辨識出肌肉專有名詞後,我們使用蟲針標記肌肉,以便後來確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