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學雙主修心得分享(上) My experience with taking a double Major(1/3)




我於2015年至2020年在中山大學完成雙主修學分(生物科學系雙主修機電與機械工程學系),總計使用9個學期修了213學分,撰文時為大五即將畢業的中山地縛靈,由於兩個主修課程學分都已修完,且還算混得不錯都有Pass,所以去年有幸受到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邀請進行雙主修的心得分享,分享前做了不少功課及整理資料,想說把這些資料分享給任何考慮雙主修的人來參考,因此整理成了一些心得想跟大小事的各位分享,期盼各位沒事請不要踏入這個深坑。


目錄

一、選擇雙主修的原因       二、雙主修多忙     三、雙主修相關規定
四、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五、雙主修的迷思      六、雙主修該做的準備
七、其他雙主修相關規定
八、如何面對學業   九、時間及壓力管理    十、總結建議

一、選擇雙主修的原因

我選擇雙主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非常清楚我自己想要讀甚麼書,做甚麼研究,我在高中時就非常確定自己想要走醫學工程相關的軟硬體開發研究,因此大學的第一志願是OO大學的醫學工程學系,但是結果就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就自己開路,所以我便選擇同時具有生物科學及機械工程的中山大學來就讀,使用雙主修的方法來獲得我本來應該在醫學工程系裡面所該獲得的知識領域,並且在研究所推甄錄取醫學工程研究所。



二、雙主修多忙

簡單的說就是忙到爆炸,這邊我直接以我分享大學時期的課表及生活來敘述較為具體。

大一18+19學分

生科系大一有一門實務課程非常的操,在大一時期就要做小專題,我常笑稱他是一門15學分的課程,常常熬夜做報告及實驗,但其他課程內容主要是高中課程的延伸,並使學生熟悉英文教科書及大學上課方式,除了專題外的課業壓力並不大。大一下我亦修了同一老師開的課程,相對來說沒有那麼硬,但也是相當紮實的一門課程。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上學期有參加系上排球隊及射箭社,但下學期時即放棄社團和系隊,下學期則是當任系上迎新相對輕鬆的工作人員,及參加校外的活動規劃。

    


大二24+24學分

大二開始課業就開始加重了,如生化、機化、組織解剖、統計,由於要盡早修完生科系的課程,因此我選了非常多系上選修盡可能把時間填滿,且生科系大二時有非常多實驗課要做實驗,因此課業壓力不小,常常是不斷地寫預報結報以及複習課目結束一周的生活。在這學年中我擔任系上營隊的幹部以及籌辦校外的活動。


大三29+31+(3)學分(旁聽)

雙主修的壓力從大三時才真正開始,我從這個學期在生科系沒有課的時候開始修機電系的基礎科目及有興趣的碩班課程,並在三下的時候修完除了書報討論以外的生科系學分。在大三時生科系較硬的課有動植物生理學、分生、細胞訊息,機電則有動靜力學。大三時期一般還會跑實驗室,而我則跑去機電系的實驗室實習及生科系一些實驗室幫小忙。另外,考慮到修課進度的關係,我在暑假選修了普通物理二來認機電系的學分。


大四 30+29學分

大四是我最累的一年,大多系的課程最硬主要集中在大二及大三,而雙主修會始你必須用三年的時間修完兩個系兩年的硬課,而對我來說幾乎都集中在大四,較硬的課有電路、電子、材力、工數、熱力、熱傳以及機電系大三必修的實驗室專題。

 

大五20+(10 ) +2+(16)學分

大五上的課業相對較硬,有自動控制及流體力學,而在我認為我負荷的了的情況下也旁聽了約十學分的課程,這學期主要要忙的事情則是機電系的專題展以及科技部計畫的執行和結尾。
而這學期是五下,我已經在五上時修完所有的學分,總計213學分,但因前面實在太忙沒有考英檢,且提早入學研究所好處並不多,因此我刻意延畢。規劃這學期可以輕鬆自在的修自己想修的課程,以及完成英檢。


 


小結:

    大二~大五上期中期末考8~10科正課很正常
    考試周前3周必須開始讀書
    考前兩周,一天只睡三~五小時很正常
    大三~大五平均30學分共五個學期,五上實得213學分,可以五上畢業
    社團、課外活動還是可以同時參加,但請先問過肝指數
    真的非常累

三、雙主修相關規定(中山大學規定)

雙主修首先必須要完成正常畢業門檻所需要的128/140學分以及各種原系籍的必修、必選修以及選修指定學分,接著再加上所選的第二主修的所有必修學分(如表所示)
必修科目表查詢

在此建議可以配合圖解比較清楚


一般情況

以生科系為例
A.28學分通識
B.生科系專業必修及選必修共45學分
C.其他規定(生科系內必修+選修=64學分)
且總學分數要達到128學分
機電系則是
A.28學分通識
B.機電系專業必修及選必修共70學分
C.其他規定(機電系選修=24學分)
且總學分數要達到140學分


 

雙主修的情況

則是需要原系籍的ABC+第二主修的B
也就是(以生科雙主修機電為例)
A.28學分通識
B1.生科系專業必修及選必修共45學分
B2.機電系專業必修及選必修共70學分
C.其他規定(生科系內必修+選修=64學分)
以及畢業學分門檻128,不過對雙主修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以此例來說需要修207學分才能取得雙主修。


        但如果,申請了雙主修,卻想放棄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完全不用管所申請的第二主修,只要原系籍畢業門檻有通過即可畢業,但目前中山大學並不適用只有第二主修的畢業門檻通過的情況下而原系籍沒通過而以第二主修為系籍畢業。
雙主修就像是一個支線任務,你可以在畢業之前把它解完,但是即使不解完,只要完成主線任務,你依然可以畢業。但仍建議想雙主修的人一定要想清楚,不要中途放棄。

※這篇所提的規定僅限中山大學學士,最後確認2019年有效,請務必自行確認所屬校系清楚相關規定。

※幫生科系平反一下,看似生科系必修+選修64學分而機電系要94學分,但是實際上生科系的64學分的認證內部不包含18學分的跟他系合開的基礎課程(微積分/普化/機化等),且算上實驗課的時數差異,兩者的整體修課時間是差不多的。



如如果你看完這些爆肝心得,還想要雙主修,請看

下一篇

四、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五、雙主修的迷思
六、雙主修該做的準備
七、其他雙主修相關規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脊椎動物觀察:標本製作-雞

  最後一堂普生實驗課,要做的是將一隻脊椎動物吃的乾乾淨淨,然後在把他的骨頭拼起來。教授一開始開出的菜單有:雞、魚、青蛙,而我們選擇雞。雞的樣本來自costco烤雞,有頭,但沒有跗蹠骨及腳趾(雞爪)。 前視圖    使用工具 1.解剖刀 2.雕刻刀 3.鑷子 4.強力膠 5.鐵絲 6.竹筷 7.雙氧水(35%&50%) 8.噴瓶 9.吹風機 骨骼製作: 1.去肉漂白 我們在吃完雞之後,將其骨頭分類,變直接泡入雙氧水內,使其肌肉蛋白質被氧化而鬆弛,泡至隔天,我們變將其撈出來,使用解剖刀、雕刻刀、鑷子,將其殘餘的肉去除。重複泡雙氧水、去肉、噴雙氧水、去肉的動作,直到其乾淨為止。 2.組裝 將漂白去肉完成的骨頭使用吹風機吹乾,接著依照文獻所製做的模型,將分離的骨頭一一接上,脊椎骨使用鐵絲將其串起來,胸腔的部分使用竹筷來加強固定,其於部分使用快乾膠黏著,依照其軟骨位置,組裝成型。 俯視圖 側視圖(標示骨骼) Bird Skull Collection(2014)(accessed on 2016/1/17) How-to-wiki(2008)Make a Chickensaurus Skeleton(accessed on 2016/1/17)

大學雙主修心得分享(中) My experience with taking a double Major(2/3)

目錄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上 ) 一、 選擇雙主修的原因        二、 雙主修多忙      三、 雙主修相關規定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中 ) 四、 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五、 雙主修的迷思       六、 雙主修該做的準備 七、其他雙主修相關規定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下 ) 八、 如何面對學業    九、 時間及壓力管理     十、 總結建議 四、 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優勢: 1.       在跨領域、研究所及履歷 在這些方面,雙主修因為有個學校認證的雙學歷所以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在申請研究所推甄,尤其是跨領域的研究所時有優勢。 2.       學習兩種知識系統 以我自身來說,生物科學系是屬於理學院的科學知識體系;機械工程則是工學院的工程實務體系,兩者的知識架構不太一樣,學習兩種知識系統可以讓思考模式更加有彈性。即使雙修的兩個科目相近,也可以發現不同學系對於同一知識領域的切入觀點可能截然不同。 3.       安排與規劃 想要完成雙主修學業,必須要學會提前調查各種資料,並且把這些情報資料整理和規劃,才能夠讓自己的學業做適當的安排及規劃,而這些習慣將非常有助於未來各種工作。 4.       勇於挑戰的習慣 雙主修龐大的課業壓力無疑是一種挑戰,常跑步的人做事情會更有毅力,而當成功挑戰之後便會習慣去挑戰,這會是一個非常具有優勢的習慣。 劣勢: 1.       超級累 2.       社交發展 因為課表會排的超級滿,當同屆朋友出去玩的時候,想跟著出去完卻會不得不面對自己早上有課下午也有課的狀況,即使周末或晚上沒課,也要擔心功課寫不完或是考試還沒複習充足,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自然難以發展社交。 3.       壓力極大 由於課業量非常大而且安排緊湊,幾乎意味著任何一科被當掉都會導致更加延畢,這使得壓力非常大,必須要養成良好的紓壓習慣才能適當對抗。 4.       超級累 6.       延遲畢業且難以其他計劃 由於所需要修的學分數非常多,所以非常有機會延遲畢業,而這會導致如果有出國交換、遊學、五年學碩等計畫極難同時擁有,但如果兩系相近的話還是有機會在四年內準時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