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實驗室X專題X實習X比賽 Lab X Independent study X InternshipX Competition


大學除了完成學分上的課業,成功畢業之外,大多數大學生會為了提升能力,或是就業目的而計畫一些事情,大致上有四項:
1.實驗室    2.專題   3.實習    4.比賽
而實際上來說,這四樣計畫也常常會混雜在一起稱呼,如實驗室的專題、去實驗室實習、專題比賽,在此我就以我個人認知將各項進行說明。
大綱:
一、實驗室
二、專題
三、實習
四、比賽
五、結論

一、實驗室

實驗室,或又稱研究室,是大學教授的基本研究單位,通常一間實驗室會有一個助理教授以上的教授作為領導者,下面會有研究助理、博士班學生、碩士班學生、學士班學生,這些人會組成研究團隊,根據領導教授的領域接計劃、做研究等,組成成員不太一定,有些實驗室是不收大學部的學生的,組成實驗室人數從3人到近百人的研究團隊都有。而大學生的"進實驗室"就是加入這些研究團隊,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完全加入團隊

       大多數人的進實驗室,就是指這一種。在和教授聯絡並參觀實驗室之後,如果覺得這個團隊很棒,教授也覺得你能力不錯,就可以加入這個團隊,加入團隊後,相較於其他類型會有更多的優點同時也會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一開始會由學長姊教導新人實驗室的基本技術、各類儀器使用以及行政方面的工作如何進行,在新人掌握這些之後便可以開始協助學長姐及實驗室進行研究,協助進行研究的方法包含幫忙做實驗以及報paper,所謂的報paper是指由學長姊或是教授指定新人看某篇或是某個領域的論文,再由該新人負責將這篇論文的各種細節和重點知識報告給教授及全實驗室聽。
      在進實驗室一段時間之後,新人腦中也會逐漸對於實驗室所研究的領域有所了解,此時就可以開始思考要不要自己做一個題目了,而這個題目通常會被稱為"實驗室專題",通常會是博士或是碩士班前輩題目裡面的子項目,讓新人可以在協助研究室的同時也可以有一份自己的研究題目。
        如果實驗室經費許可的話,會看狀況根據貢獻程度撥一筆研究津貼給團隊的成員,而團隊成員則有義務協助整個實驗室運作,包含準備常用的耗材、實驗室行政業務、倒垃圾、研究、報paper等等。實際上每個實驗室團隊的規定有不小差異,還是要以實際上跟教授和學長姐了解為主。
   
     大多數學校科系的進實驗室通常是大二升大三的暑假開始尋找,並且在大三整年專心投入,大四則看各人狀況是否繼續投入實驗室團隊。
        

2.部分加入團隊/特定部分參與

        有些學生在大一大二時就發現自己對於特定項目有較高的熱情時,也會想要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但是大一大二還有許多課業要顧,沒辦法像是大三大四一樣每周花超過15小時以上在研究上,因此有些教授就會只讓這些學生參與其中部分項目,而不讓學生"完全加入"團隊。相較於加入團隊,其權力和義務通常會較少,不太需要負責特定項目以外的責任。
        還有一種部分加入的形式是系上的專題課程,要求學生進行專題研究,而使加入實驗室的學生比例大增,而這樣會使實驗室需要負擔大量的指導工作,因此有些實驗室便會採取這類方法來降低負擔,實驗室會指派特定學長姐指導參與學生,而學生本身不太需要參與除了專題以外的項目。

3.實驗室打工

       實驗室打工則是權益非常明確的關係,在和實驗室學到一些研究方法技術之後,付出勞力換取薪水,並且要對於工作項目負責。這類雖然可以學習到一些基礎知識技巧,但通常會被雇用的前提都是有相關經驗,且此類方法較難以獲得學術上的累積。


        一般來說,如果大學生想要加入實驗室,可以先參考學校是否有排定實驗室的說明會及專題必修,若有的話可以前往參加就能快速了解系上的實驗室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若沒有的話亦可自行上學校系所網站觀看老師的資料,就可以大致知道老師的研究領域,若想要非常清楚的話還可以查詢科技部的人才資料庫來了解近期老師的研究方向。初步了解後,最好在去詢問學長姊關於該實驗室的目前狀況如研究領域、風評、待遇、工作項目等,在確認真的有興趣之後,可以透過學校網頁所提供的e-mail來聯絡老師並約定面談,讓老師親自告訴你實驗室目前狀況以及若加入後所可以做的事情。

        我個人曾在大三上在機電系實驗室待過一小段時間,主要是協助學長設計特定功能的機構,大四時則是在機電系的實驗室進行個人的專題研究,皆並未深入實驗室過。而在生科系我則是有去過多個生態相關實驗室的"出野外",前往該實驗室的研究生態的地點,幫忙觀察、捕捉及紀錄等工作。還有擔任實驗室的動物照顧員三年左右,主要是進行換水、餵飼料及清潔的日常維護工作。
    
若對於中山生科系的實驗室有興趣的話,建議可以查看 此篇文章 ,我同學有寫較詳細的介紹,亦可了解詳細的找老師進實驗室的流程。

二、專題

而所謂的專題,除了前述的"實驗室專題"外,也可以泛指各種對於特定領域小規模的研究,有些課程常會要求要在一個學期之內做出一個較為小型的專題研究。

1.政府計畫專題/實驗室專題

        大多數大學生所做的專題都是這一類專題,透過多閱讀了解市場以及研究領域,並且撰寫研究計畫給學校/科技部/國科會等公家部門,來拿到研究經費,並執行所撰寫的計畫。而大多數校系此類專題會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受學長姐和教授指導。

2.企業計畫專題/專題競賽

        有些學生較快的掌握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並且對於這個專業領域有所心得,自行報名或是被實驗室指派去參加一些特定比賽,而在這些比賽中會要求對特定領域進行研究,並在賽期結束後比較各方的結果而給予排名,優勝者常會可以獲得大量的獎金做為報酬。而這些比賽常常是相關企業或是企業聯盟聯合舉辦的,比賽取得優秀成績的會被認為有能力接洽一些企業的研究題目,使得企業找上門來委託研究。這類專題做完後可能會公開,也可能會做為公司內部資料而不公開,通常具有較為顯著的報酬。

3.獨立專題

       有些人對於特定領域有極大熱情且具有相當程度的知識,因此想要針對特定題目進行研究,可能是學校沒有實驗室相關,也可能是自己做比較自在,這些人選擇自己做這個專題,因為不論是依著學校、政府或是企業,專題的進度方向都會受到這些單位的影響,而使得做起來比較不自由,方向被限制。因此決定自己一個人,或是組成一個小團隊來對自訂的專題進行研究。

        進行專題的方法除了隨著學校課業的安排外,自己思考和安排也是一個方法,我在大一上的時候因課程要求有做過 小專題  ,也有因為機電系的課程而做過科技部計畫的專題,
我認為做專題是一個可以確實的檢驗學習效果,並且了解自己哪裡還需要更加學習的好方法。

三、實習

        實習通常是指去相關的專業場所工作,以實際工作來學習技能及知識。

1.實驗室實習

        可以認為就是前述的"完全加入實驗室團隊"或是"部分加入團隊",以在實驗室學習獲得知識及技能。

2.企業上班實習

        透過自行申請或是學校協助申請,獲得企業的實習缺進入企業工作,這些工作有些有報酬有些沒有。透過在職場實際的工作,可以了解到過往學的專業知識究竟是如何被實踐在職場上,又或是過往的專業知識根本無用武之地,同時也可以學習到在職場上待人處事、主管的機車、奧客的刁專等職場上所需要面對的事情。在企業實習如果有優秀成績,常常可以獲得該企業的聘雇保證或是履歷上的加分項目。這些實習通常會開在寒暑假,而有些學校則是會在大三大四課程較少時和企業合作來讓學生實習。

        這邊所謂的企業可以是指政府機構、基金會、以及一般的私人企業,以生科系來說,中研院、動物園、海生館、博物館等都是常見的實習單位,以機電系來說可能是科技公司、製造工廠、研發單位,以社管來說的話可能是基金會、企業行銷單位。

3.企業工作外包

        基本上就是工作,如果再某方面的技能已達到一定水準,並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話,有些企業會主動聯絡學生,和學生洽談將部分企業的工作項目外包給此人。這類"實習"一般人較難以有機會做,但這類實習可以獲得在社會上工作的經驗,並且有相對豐富的報酬。

        個人在一些校外的基金會及企業任務性實習過,協助該基金會舉辦大型地方文化活動,在實習中我學習到如何規劃統籌活動,並且也經歷過如何對外部廠商聯絡、如何忍住主管的機車、如何和其他夥伴組成團隊運作等。

四、競賽

台灣從小學到大學,都很喜歡"比賽",歌唱、書法、演講比賽,到了大學時期也是充滿各種比賽,但是比賽的項目則多了專題競賽、創業競賽、行銷競賽等等。

1.專題競賽

        可視為前述之"專題競賽",許多大專院校會有必修的專題課程,並且也會為這個專題課程的成果進行專題競賽。亦有各大企業單位會為了選拔出優秀人才以聘用而舉辦該領域的專題競賽。

2.創業競賽

        在鼓勵創業的風潮下,許多學校都會每年舉辦創業競賽,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或是研究所獲得的東西真正的產品化。此類競賽可能需要理工院的知識基礎及產品實作能力、文管院的行銷管理等多放面結合。優勝者可以獲得學校的獎金、創業貸款以及輔導創業,是一個想要在學生時期就創業的方法。

3.技能競賽

        針對特定能力所舉辦的比賽,常見的比賽如行銷競賽,參賽者將主辦單位所指定的題目進行行銷包裝,並大量在社群宣傳,以最後的宣傳結果為成績;機器人競賽,組裝符合賽制規格的機器人,並完成特定行為如投球、收納物品等,在依完成結果為成績競賽。

        在大四所待的實驗室中,有幸受到老師青睞,和其他同學組成團隊,被實驗室派出去參加國研杯智慧機械競賽(ASME台灣分會主辦),也獲得還不錯的名次。在這次比賽中的機器人實踐了之前機電系所學的連桿、力學計算等基礎學門,也應用了所學習到的控制理論,並且額外學習了控制理論中人所佔的重要因素。

五、結論

       這四項計劃都是讓自己履歷更加優秀,能力更上一層樓的好方法,可以四項都有所接觸,也可以四項都不碰,亦可以專心一致在某個項目上。不論最後決定是否參與哪一項計劃,都建議在有興趣的時候大量蒐集情報,並且好好的分析和規劃要怎麼進行,並在進行的時候全力以赴。






大學心得分享系列:

雙主修生科+機電心得 上篇
一、什麼是醫工?   二、為什麼想走醫工?   三、在生物科學系
雙主修生科+機電心得 下篇
四、在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五、"合成"醫工   六、雙主修推甄跨領域優勢與否
七、結論


一、選擇雙主修的原因    二、雙主修多忙     三、雙主修相關規定
四、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五、雙主修的迷思    六、雙主修該做的準備
七、其他雙主修相關規定
八、如何面對學業   九、時間及壓力管理   十、總結建議

實驗室X專題X實習X比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脊椎動物觀察:標本製作-雞

  最後一堂普生實驗課,要做的是將一隻脊椎動物吃的乾乾淨淨,然後在把他的骨頭拼起來。教授一開始開出的菜單有:雞、魚、青蛙,而我們選擇雞。雞的樣本來自costco烤雞,有頭,但沒有跗蹠骨及腳趾(雞爪)。 前視圖    使用工具 1.解剖刀 2.雕刻刀 3.鑷子 4.強力膠 5.鐵絲 6.竹筷 7.雙氧水(35%&50%) 8.噴瓶 9.吹風機 骨骼製作: 1.去肉漂白 我們在吃完雞之後,將其骨頭分類,變直接泡入雙氧水內,使其肌肉蛋白質被氧化而鬆弛,泡至隔天,我們變將其撈出來,使用解剖刀、雕刻刀、鑷子,將其殘餘的肉去除。重複泡雙氧水、去肉、噴雙氧水、去肉的動作,直到其乾淨為止。 2.組裝 將漂白去肉完成的骨頭使用吹風機吹乾,接著依照文獻所製做的模型,將分離的骨頭一一接上,脊椎骨使用鐵絲將其串起來,胸腔的部分使用竹筷來加強固定,其於部分使用快乾膠黏著,依照其軟骨位置,組裝成型。 俯視圖 側視圖(標示骨骼) Bird Skull Collection(2014)(accessed on 2016/1/17) How-to-wiki(2008)Make a Chickensaurus Skeleton(accessed on 2016/1/17)

大學雙主修心得分享(中) My experience with taking a double Major(2/3)

目錄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上 ) 一、 選擇雙主修的原因        二、 雙主修多忙      三、 雙主修相關規定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中 ) 四、 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五、 雙主修的迷思       六、 雙主修該做的準備 七、其他雙主修相關規定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下 ) 八、 如何面對學業    九、 時間及壓力管理     十、 總結建議 四、 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優勢: 1.       在跨領域、研究所及履歷 在這些方面,雙主修因為有個學校認證的雙學歷所以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在申請研究所推甄,尤其是跨領域的研究所時有優勢。 2.       學習兩種知識系統 以我自身來說,生物科學系是屬於理學院的科學知識體系;機械工程則是工學院的工程實務體系,兩者的知識架構不太一樣,學習兩種知識系統可以讓思考模式更加有彈性。即使雙修的兩個科目相近,也可以發現不同學系對於同一知識領域的切入觀點可能截然不同。 3.       安排與規劃 想要完成雙主修學業,必須要學會提前調查各種資料,並且把這些情報資料整理和規劃,才能夠讓自己的學業做適當的安排及規劃,而這些習慣將非常有助於未來各種工作。 4.       勇於挑戰的習慣 雙主修龐大的課業壓力無疑是一種挑戰,常跑步的人做事情會更有毅力,而當成功挑戰之後便會習慣去挑戰,這會是一個非常具有優勢的習慣。 劣勢: 1.       超級累 2.       社交發展 因為課表會排的超級滿,當同屆朋友出去玩的時候,想跟著出去完卻會不得不面對自己早上有課下午也有課的狀況,即使周末或晚上沒課,也要擔心功課寫不完或是考試還沒複習充足,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自然難以發展社交。 3.       壓力極大 由於課業量非常大而且安排緊湊,幾乎意味著任何一科被當掉都會導致更加延畢,這使得壓力非常大,必須要養成良好的紓壓習慣才能適當對抗。 4.       超級累 6.       延遲畢業且難以其他計劃 由於所需要修的學分數非常多,所以非常有機會延遲畢業,而這會導致如果有出國交換、遊學、五年學碩等計畫極難同時擁有,但如果兩系相近的話還是有機會在四年內準時畢業。

大學雙主修心得分享(上) My experience with taking a double Major(1/3)

我於2015年至2020年在中山大學完成雙主修學分( 生物科學系雙主修機電與機械工程學系 ),總計使用9個學期修了213學分,撰文時為 大五即將畢業的中山地縛靈, 由於兩個主修課程學分都已修完,且還算混得不錯都有 Pass ,所以去年有幸受到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邀請進行雙主修的心得分享,分享前做了不少功課及整理資料,想說把這些資料分享給任何考慮雙主修的人來參考,因此整理成了一些心得想跟大小事的各位分享,期盼各位沒事請不要踏入這個深坑。 目錄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上 ) 一、 選擇雙主修的原因        二、 雙主修多忙      三、 雙主修相關規定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中 ) 四、 雙主修的優勢及劣勢        五、 雙主修的迷思       六、 雙主修該做的準備 七、其他雙主修相關規定 雙主修心得分享 ( 下 ) 八、 如何面對學業    九、 時間及壓力管理     十、 總結建議 一、 選擇雙主修的原因 我選擇雙主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非常清楚我自己想要讀甚麼書,做甚麼研究,我在高中時就非常確定自己想要走醫學工程相關的軟硬體開發研究,因此大學的第一志願是 OO 大學的醫學工程學系,但是結果就 … 。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就自己開路,所以我便選擇同時具有生物科學及機械工程的中山大學來就讀,使用雙主修的方法來獲得我本來應該在醫學工程系裡面所該獲得的知識領域,並且在研究所推甄錄取醫學工程研究所。 二、 雙主修多忙 簡單的說就是忙到爆炸,這邊我直接以我分享大學時期的課表及生活來敘述較為具體。 大一 18+19 學分 生科系大一有一門實務課程非常的操,在大一時期就要做小專題,我常笑稱他是一門 15 學分的課程,常常熬夜做報告及實驗,但其他課程內容主要是高中課程的延伸,並使學生熟悉英文教科書及大學上課方式,除了專題外的課業壓力並不大。大一下我亦修了同一老師開的課程,相對來說沒有那麼硬,但也是相當紮實的一門課程。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上學期有參加系上排球隊及射箭社,但下學期時即放棄社團和系隊,下學期則是當任系上迎新相對輕鬆的工作人員,及參加校外的活動規劃。      大二 24+24 學分 大二開始課業就開始加重了,如生化、機化、組織解剖、統計,由於要盡早修完生科系的課程,